網頁

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

蘋果的再生產

by Your Name 0 comments

Tag


Share this post:
Design Float
StumbleUpon
Reddit

故事是這樣說的:兩個精神病患者逃離醫院。他們爬上一棵蘋果樹上,一個跳了下來,一個遲遲不跳。跳了下來的問他幹嘛不跳,還掛在樹上的答曰:「我還未熟。」

也許這個病患把自己當成蘋果,出現錯誤的自我認同,能博諸君一笑。不過對於下墮這一動作,精神病患作出的自我監察意識,對比蘋果的自然而然,卻挺能說明近代社會學的問題:也就是紀登斯布迪厄等人,和結構主義社會學等「宏觀社會學」間的分歧。

在「宏觀社會學」裡,人往往只被當成社會諸文化的被動接受者,他的一切行動,就像蘋果熟了就會下墮一般,遵服著某種絕對的規律,是種天然的天性。他們只是一個載體,一個中介者,他們可以完全不自覺自己的行動,猶如被程式驅動的機械人。研究力學的人毋須理會蘋果,只須研究蘋果下墮的力學規律。

不過紀登斯和布迪厄等人,卻批評這種忽視個體在社會結構的維持和傳承中的主動作用。社會文化,亦即人在社會中的行為模式,並不純粹因為他是怎麼的一個人,而更在於他如何監控自己的行為。精神病患並不是蘋果,但他自以為是蘋果,於是根據這種想象,監控自己的行為,並最終作出了行動(不墮下),並再生產出蘋果熟了會墮下這一個規律。我們不難想象,如果這棵樹上掛著 100 個一樣的精神病患,經由他們的實踐,「未熟於是不跳下來」就會變成一種文化;而下一批的 100 個──這種文化的接受者──接受了上一代生產出來的文化,並再經由他們的實踐,再一次生產出「未熟於是不跳下來」的文化。

拍拖要拖手,結婚要買樓,做中產要飲紅酒,這種種文化,從來不是既定的社會規律,卻是在人人主動監控自己的行為中,一直一直被維持、被傳承下去,被後來者視為準則來遵守,而成為一種規律、文化。

Comments 0 comments